在MBA教改探索的实践中,多师同堂的教学模式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性,为知识的传递、智慧的启迪与思维的碰撞开辟了新的路径。
多师同堂,分享写作。2024 年11月17日下午,合肥工业大学2024级MBA2班的课堂上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多师同堂”教学活动。此次活动由合肥工业大学MBA/MPA中心发起,由管理沟通课程主讲教师孙超平策划,特邀学校专业学位硕士生行业导师、共青团合肥市委副书记戴军共同参与。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两位老师为我们班级带来了一场关于公文写作的知识盛宴,推动“沉下来能思、站起来能说、坐下来能写、学了后能用、走出去能干”的课程教学目标进一步落地。
纵论公文,畅谈实战。授课在热烈期待的氛围中拉开帷幕,戴书记以其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深厚的公文写作功底,率先分享了《关于公文写作的那些事》。他从公文的起源娓娓道来,引经据典,带领同学们走进公文写作,从 “神农无制令而民从” 到 “自五帝始有书契”,我们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公文沟通跨越了历史长河的徐步款行。戴书记从公文的基本形式、写作方法、逻辑构建到能力提升,深入浅出地讲解公文写作的要点。当谈到一篇优秀公文作品的诞生,同学们抓耳挠腮不知从何下笔时,戴书记直击写作困境,于课堂分享了公文写作的 “五步法”,这恰似一张清晰的施工图,引领同学们逐步构建出高质量的公文写作架构。戴书记认为,公文写作秘诀在于“多模仿、多练习、多雕凿”。多模仿,是开启公文写作智慧之门的钥匙;多练习,是锤炼公文写作能力的磨刀石;多雕凿,是铸就公文写作精品的雕琢器。公文写作绝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积累知识、汲取养分,要有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毅力与决心。唯有如此,方能在公文写作的道路上渐入佳境。
分享写作,呼应授课。如果说戴书记的分享是写作实践的深度总结,那么孙老师的教学就是写作艺术的深刻启示。针对戴书记提及的写作秘诀,孙老师以智能智造与工程管理学科楼文化建设视频《莫言“魔”言》的脚本创作为起点,解析了写作的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孙老师的授课,既是对“多模仿、多练习、多雕凿”九字秘诀的有效跟进,更是学院老师“勤思善思、笔耕不辍”钻研精神的生动再现。
构思之妙,存乎一心。视频脚本聚焦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的四部代表作,通过巧妙的转承启合,为我们班级带来了一场思想的盛宴。视频以莫言先生赢得矛盾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双料桂冠的《蛙》开篇,谈及了莫言先生自称最应流传于后世的《生死疲劳》,然后解析了一度被“封禁”后又被重新奉为圭臬的《丰乳肥臀》,以及帮助莫言先生走向世界文学殿堂的成名作《红高粱》。孙老师用四部代表作,徐徐翻开了莫言先生的人生画卷,也一步步搭起了视频脚本的写作框架。同时,孙老师以“莫言‘魔’言”点睛,点出了其作品魔幻与现实的碰撞,道出了莫言先生写作的魔力,同时还巧妙回避了“幻觉现实主义(Hallucinatory realism)”和“魔幻现实主义(Magical realism)”的学术争议,提出了“莫幻现实主义”的独到见解,更让我们不仅领略了构思的巧妙,而且还看到了文字的力量。结合对二十大报告和新年贺词等文体写作风格的学习心得,老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阐释了模拟运用的触类旁通和游刃有余。
言简意赅,区分文种。孙老师由点及面,向我们讲授了写作中如何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构建引人入胜的故事框架等技巧。同时,老师也借“先斩后奏”等成语解析了“请示”与“汇报”之间的区别;用成语“如影随形”形象地刻画了“请示”与“批复”之间的关系;通过辨析“发言”与“讲话”的区别解析了主持的角色定位;借“峰回路转、伯乐一顾”等成语阐释了写作的甘苦……通过课堂解读,我们洞察到了老师运用俯仰素材书写思辨人生的乐此不疲和文字素养。
多师同堂的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一次知识与经验的深度交流,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创新与突破。它打破了单一授课的界限,让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交融,让不同老师的经验与智慧共同汇聚,如同百川归海,为我们带来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多师同堂为我们MBA学生搭建了一个加速成长的平台,让“沉下来能思、站起来能说、坐下来能写、学了后能用、走出去能干”的教学目标逐步落地,让我们MBA学子在未来的征程上迈出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